【青岛面孔⑤】渔民兄弟林先亭-pg麻将胡了模拟器

新闻热线:0532-82863300

  青岛,816.98千米海岸线,物产丰富,生态多样,数量庞大的食材贮藏其中。人们采集,捡拾,培育,捕捞……历经风浪,直面凶险。在这之前,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每餐中的食物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让这些食材蒙上了不一样的滋味。

  崂山东麓的黄山村因其海蜇捕捞业而远近闻名。其实,这里的扇贝养殖业也相当红火,这是许多人并不知晓的。林先亭,51岁的本地汉子,三十年前开始从事渔业捕捞工作。

  老林2009年起租了八亩海面,干起了养殖扇贝。此外,他与妻子还在山上种了两亩庄稼和茶叶。图为结绳。

  养殖扇贝是用浮幊(约100米长的主缆绳)、若干条细绳、漂和网箱,在海上组成的网状结构来进行的。装有一定数量的扇贝苗的网箱被放置海面以下约6米深的海中,经过一年多的自然生长就可以收获了。图为拉起浮漂。

  老林家共有三千个网箱,每个网箱可收获20-30斤扇贝。一般来说,每年的收益约八九万元人民币。遇到好年景,可达十几万元。图为人工搬运第一个网箱。

  扇贝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图为吊车将扇贝笼拉上岸。

  海上养殖,最怕长时间的狂风巨浪。2017年6月6日的一场强天气系统带来的持续的大风狂浪,曾将多条浮幊吹断,老林的扇贝损失惨重。图为人工将网箱搬运到位。

  收获扇贝是件令人喜悦的事,但其中的劳累和繁琐是人们想象不到的。驾驶船靠近浮幊,挑起浮漂,将装扇贝的网箱拉上船,然后码平堆好,还要把事先备好的水泥块沉入水中以保持网箱平衡。

一条船,一双手,劳作一天,换来全家人的温饱生活。图为渔船满载而归。

  一方水土一方人,青岛人一直懂得如何获取自然的馈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亘古不变,一地独有的获取食材的方式,创造出了亲切的滋味,在乡音的缭绕中,讲述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图为老林一家人将扇贝从笼子里倒出来。

  扇贝运回后,要拍打掉外部附着的沙土和贝类等小海洋生物,然后再放回海水里清洗干净。最后,还须将网箱清理干净并放入海里清洗。

图为清理扇贝笼子。

捕捞上来的扇贝还需在岸边的海水中冲洗一夜。

  图为清理扇贝壳上的沙子。

  海为邻,渔为生,远方海面上的小船是青岛渔民的命运的战歌,撑船撒网是冒险也带来希望。男人的勤劳支撑着家人们的生计,女人们的巧慧为生活填筑了一道道色彩。青岛人的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与大海日月相交辉映连成了一副人间最美的画卷。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晓琛
文明上网,登录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