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2-82863300
宋鹏飞(右)和同事一起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市立东院二期工程设计规划。
傅学军 摄
36岁的宋鹏飞是个爱琢磨的人,无论是十几年前以学生的身份在大学校园里学习,还是如今当上了项目经理,在工地上全面负责。
因为这股琢磨劲儿,他对新技术特别感兴趣。自打2003年大学毕业进入青建集团起,每到一个岗位,宋鹏飞都对手边的新技术专心钻研,力求尽快掌握,反哺工程。凭着这份专心,入行十三年,不仅经手的工程屡获新技术应用示范,他还交出了多份技术论文,为相关工程提供了借鉴。
“在不了解的人眼中,建筑业没什么‘道道’,科技含量也不高,其实恰恰相反。”说起科技的推动作用,不善言辞的宋鹏飞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建筑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不积极主动拥抱它,未来的发展不是快和慢的问题,而是生和死的差别。”
眼睛看多远,心里想多远,脚步就要走多远。
宋鹏飞对科技的追求日盛。在2014年年底启动的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工程中,他将探索的方向放到了bim上。
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英文缩写,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其表现形式类似家庭装修中的效果图,但它是个动态的过程,可以伴随施工进度不断变化,更加有效地掌控工程质量进度。由于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建筑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
就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实际的推广节奏却稍显缓慢。因为专业性强,除了高精尖的工程外,在绝大部分工程中,bim的应用非常狭窄,仅用于管线碰撞试验和形象展示,操作者也都是专业的计算机工程师,没有真正融入施工全过程。
宋鹏飞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他要用自己的努力把bim的魂留在工地,要为企业培养出过硬的bim操作者。
他深知其中的困难。
其实,早在2011年,宋鹏飞就注意到了bim的价值。那是国内bim推广的前夜,宋鹏飞回到母校——沈阳建筑大学招聘。在与学弟的交流中,他第一次听说这项尚在实验室中消化的新技术。“都是学土木的,一听就有兴趣,尽管当时技术还在象牙塔里,却在我心里长了草。”宋鹏飞这样回忆他与bim的初遇。转眼到了2012年,bim初推广之时,宋鹏飞在青建集团的支持下开始在自己负责的工程中进行小范围实验。结果并不让他满意,管线碰撞做的很好,可是覆盖面太窄,会用bim的不懂工程、懂工程的不会用bim就是最核心的原因。
找到了原因就要对症下药。一接手市立东院二期工程,宋鹏飞第一时间就组建了bim团队,七个成员没有一个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全部来自工程一线,土建、安装、暖通、给排水……个个都是施工现场骨干。因为是清一色的小伙子,这个团队被宋鹏飞形象地称为“葫芦娃”。
新手初上路,事事都棘手。第一个任务就让“葫芦娃”们颇为头疼。“宋经理让我们用bim对项目的生活办公区进行设计,给临时板房做三维设,计别说我们这个新团队没干过,那些专做bim的公司也没干过。”青建市立东院二期工程项目总工、bim团队协调人张铁军告诉记者。
为此,宋鹏飞和整个团队快速行动起来,白天搞数据,晚上建模型,定期集中学习,碰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摸索,再不行就找专业人员请教,经常一干就到后半夜。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域且施工场地狭小,在别的工程基本碰不到的板房朝向和卡车通行路径也都要重点考虑。就这样碰撞摸索了几个月,初建的团队愣是拿出了独一份的板房bim,并且依靠它仅用五天就完成施工办公生活区建设,缩短一半以上的时间。
为了给青建集团留下更成型的模板,宋鹏飞还专门带领团队对数据库进行丰富。“多大的面积建多少板房,电线怎么布置,卫生间建在什么位置,都是有数的。别的项目把数据一输,很快都能出来可靠的设计。”张铁军颇有些得意得说。
正式施工开始后,bim团队的工作更加紧张了。由于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白天工作非常忙碌,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数据处理,模型设置。宋鹏飞也是如此,每天六点从工地下班,转身就到bim团队上班,和组员们一起研究方案,梳理流程,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
因为紧密结合施工,团队还成功找出楼板浇筑立杆间距设置上的软件漏洞,并配合专业人员进行了修复。在一般工程中,立杆间距最小值在500毫米以上,可是由于医院需求特殊性,楼板较厚,立杆间距设计值为300毫米,低于软件设置下限,无法输入。发现这一问题,团队立刻和软件公司进行联系,调整了数值下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宋鹏飞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青建市立东院二期工程项目的bim应用颇有成效,实现了模型、生产、技术、质量、安全五大领域全涉及,有效推动了工程的提质提速。
“通过现在项目的锻炼,我们的小伙子们表现很好,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将来他们到别的项目部,也一定能将bim用透用好,为我们的施工提质提速。”宋鹏飞这样解读自己工作的价值。(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崔 武)
责任编辑:王臻